【協力爭先 演繹精彩】西蘇風起 “舞”出生態新未來
|
|||||
|
|||||
|
秋風勁吹的錫林郭勒,草長鶯飛,碧野連天。在蘇尼特右旗廣袤的沙化草原上,30臺超百米高程的巨大風電機組迎風飛轉,將清風轉化為綠電,通過鐵塔銀線輸向城市、鄉村,多維度點亮未來……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新近建成的內蒙古能源西蘇100萬千瓦風儲項目Ⅱ標段30萬千瓦風電場如期實現全容量投產,社會、經濟、環保、民生并舉,多維度點亮未來,為古老草原綠色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 全球首臺!高原抗風沙機組書寫技術新篇 作為全球首個規模化應用10兆瓦高原抗風沙機型的陸上風電項目,西蘇風儲項目的落地堪稱中國新能源技術突破的里程碑。項目所在的蘇尼特右旗,年均風速達7米/秒以上,沙塵天氣占比超30%,冬季極端低溫達-40℃,傳統機組難以適應如此惡劣的環境。 該款機型攻克了高原機組抗風沙、耐低溫、防腐蝕三大技術難題,機組風輪直徑200余米,單臺年發電量可達2960萬千瓦時,較傳統機型提升40%,更令人自豪的是,機組核心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,標志著我國在大容量陸上風電領域邁出關鍵一步。 戰沙斗酷!草原深處鑄就精品工程 回望建設歷程,這是一場人與自然的較量,更是一次智慧與勇氣的交響。2024年5月18日項目開工時,擺在建設者面前的,是平均埋深1.5米的流動沙丘、隨時可能侵擾的沙塵暴,以及長達半年的嚴寒期。 蘇尼特右旗的冬季氣溫達零下35℃,以往混凝土澆筑后半小時就結成冰塊。按照正常工期,項目風機基礎澆筑恰好是冬季,而合同中卻沒有提及冬季澆筑基礎保溫專項費用,如果采用“電熱毯+保溫棚”雙重養護法,勢必會大大增加各種費用。項目部集思廣益、群策群力,多措并舉加快工程進度,終于搶在冬季嚴寒到來之前,圓滿完成全部30基風機基礎澆筑。 面對沙塵暴,項目部自主研發移動式防塵圍擋,將揚塵抑制效率提升至90%;針對草原生態脆弱的特點,施工便道全部采用可降解土工布覆蓋,最大程度減少植被破壞。 在升壓站施工現場,200余名工人連續奮戰72小時,完成220千伏GIS設備安裝調試;在送出線路工程中,技術人員運用無人機巡檢與激光點云測繪技術,精準跨越3處自然保護區。正是這些創新舉措,讓原定12個月的工期縮短至10個月,提前實現項目全容量并網。 綠電涌動!草原經濟煥發新生機 當30臺風機同時轉動,年上網8.9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開始奔涌。這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29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7萬噸,相當于在草原上種下400萬棵成年大樹的固碳作用。 對于西蘇邊遠地區牧民來說,以前冬天燒牛糞取暖,現在用上充足穩定的電力,草原深處的氈房里,電烤爐、冰箱、彩電等家電產品成為新標配。 工程建設期間,累計聘用當地牧民300余人次參與施工,人均增收超2萬元;項目投產后,每年將為蘇尼特右旗貢獻稅收超3000萬元,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顯著,推動當地從“牧業單一經濟”向“綠色能源+現代牧業”轉型。 電建力量!鑄就北疆生態屏障 登高遠眺,風機群與草原、沙丘構成一幅現代科技與自然生態高度融合的宏偉畫卷。 項目團隊在施工過程中實施的“最小化干預”原則:風機點位避開所有牧民的冬季宿營地,施工便道沿自然溝壑布局,表土剝離的12萬立方米草坪用于后期生態修復。如今,風機周圍已撒播紫花苜蓿、冰草等固沙植物,曾經的流動沙丘正逐漸披上綠裝。 “我們不僅要建好工程,更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。”環保專員小張展示著生態監測數據:施工區植被覆蓋率從12%提升至35%,動物活動軌跡增加20%。這份成績單,正是貴州電建踐行“雙碳”目標的生動注腳。 風起北方? 綠動未來 當最后一縷夕陽染紅風機葉片,蘇尼特草原上的“白色森林”正將清潔能源送往京津冀大地。貴州電建在內蒙古能源西蘇風儲項目的成功實踐,不僅驗證了單機10兆瓦風電機組在高原沙化地區的可行性,更探索出“新能源+生態治理+民生改善”的可持續發展模式。 當草原的清風化作萬家燈火,當沙化土地煥發綠色生機,當牧民隨著風電場建設開啟增收致富……項目經理周平感慨萬千:“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能源結構的深刻變革,更是一個傳統能源大省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步伐。”風起北方,綠動未來,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正在西蘇大地徐徐展開。 |
| 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| 瀏覽次數: |
